冬季,尤其是雪天,如果恰好有草莓,是绝对满分的场景。窗外是厚厚一层白雪,手里是娇艳欲滴的滋味,眼前的泠冽与手中的柔弱,形成某种不属于这个时空的交错。

新闻上说,今年各地冬草莓价格比去年下降三成,有些地方甚至腰斩,但生活在非原产地的我们,却并没有真的感受到草莓价格扫大街的快乐。雪都下了三天,盒马的草莓还稳定在40块钱一斤,标着“丹东”地标的更贵,60块钱。

其实从2007年开始,中国就是世界上草莓产量最大的国家,从云南到山东,从东三省到长三角,一年四季随时吃草莓早就不是难题,但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价格,并不是新闻上描述的“腰斩”?

常理来说,产量大,意味着价格便宜。像今年夏天的蓝莓,深秋的阳光玫瑰,当主要种植区同时成熟,带来的就是这个滋味的“价格自由”。草莓的庞大产量,却似乎没有传递出自由的气息。当看着新闻今年草莓“平均售价15.5元/斤,价格几乎为去年同期的一半”,打开手机购物软件,却发现价格还是实打实的39.9元。

因为商业世界里的供需关系,并不严格依照产量和价格来维系。或许在主流产地的农场的确这样,2022年12月,新闻里就曾报道“云南草莓一斤2元,女孩吃到吐”——但它不可复制,也不是更多数人的现实。除非生活在主流产地,这种价格自由,跟绝大多数的我们没什么关系。

草莓的价格由它的运输,包装,人工、各环节抽成来决定。草莓,恰好就是那个需要更复杂包装,更精致的管理的存在。“我们对草莓的呵护,来自于严格甄选,淘汰率高达70%,包装就像鸡蛋盒子一样,有着单独隔开的小格子,并且采用了可视化包装,整板售卖”,98块钱/公斤的某知名超市,如此解释自己草莓的售价。

除此之外,草莓还拥有砂糖橘蓝莓苹果比拟不了的文化意义,“满满少女心,是草莓也是蛋糕,品味冬季多巴胺的滋味”,成为另一个知名超市78元/盒的草莓蛋糕推广思路。

生活还在继续。尽管冷,但不一定是苍茫和刺骨的冷,还可以是爱心的,红色的,娇嫩欲滴的,与众不同的。当然,不那么贵的,会更好。